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4-05-01 08:56:07 | 浏览: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生物科技、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商洛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行业技能”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比例。高年级学生将根据实际逐步选择课程,一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如“植物细胞工程”资源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专业课程体系。除在各门课程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以外,还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共性,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经过先后三次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基本上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面,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1.3%;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构建;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方面的相应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④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⑤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了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专业口径;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中,除设置一般性课程实验外,还单独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论文(设计)和37周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验和实习占总学分的29.4%,共46.5学分,实习和实训共37周。在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方面,调动和利用院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构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毕业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调研、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专业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并且在全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争取到20余项部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多个项目在评奖中获得奖励。本专业通过连续7年参加院内每年举办1次的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提高实验技能的热情,每年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在各类过关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中的通过率较高。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商洛及陕西省周边地区有关生物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67名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药剂师、食品检验、化学检验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89.5%,94.7%,95.6%;2017届、2018届和2019届毕业生考研上线%和41.75%。约13%的就业学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生物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少部分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多数学生签约就业,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院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成效较为显著。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就业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上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也较满意。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必然落后。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本专业坚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和教材分析、教学研讨,使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同时,为了开阔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本专业在建设中先后选派近2/3的教师参加了校外20多场的学术交流、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保证了教师的思想始终能够跟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首先在获得学校教改立项的“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随后在其他专业课中逐步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本专业在“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传统的以依附和印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5]。实验课程内容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其中,基础性实验教学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验证,以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实验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安排由个体和群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基础实验课程,必修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综合性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采取课题研究形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为学生的选修实验。同时建立多种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实验开出率为100%,其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共69个,达到了实验总数的58.47%。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达到了100%。
生物技术专业属理科偏应用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2]。但农科类高等学校由于受专业设立较晚、专业调整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办学上的问题:一是专业特色需进一步凝练、突出;二是师资队伍年龄偏轻,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有待积累提高;三是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实验课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学时分散,不能统一,实验教学内容方面,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过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甚至没有,各学科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导致内容相似的实验重复,有的专业实验课无法开出;四是专业资料较为缺乏,教学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等。因此,需对农科类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建设与改革。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专业方向,积极进行基础建设,形成多样性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提高该专业的知名度,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满足生物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接受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和初步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二是熟悉国家在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工程安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了解生物技术的科学前沿、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最新发展动态。四是具有较强的调查与研究、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的能力。
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策略,针对当地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可将生物技术专业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学、不同的模块以针对当地不同的产业发展。
农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要强化其特色,则要采取专业特色(模块)的构建与形成,相关课程衔接以及体系的优化,课程设置与学生考研专业科目衔接的办法。针对课程设置,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拓展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的必修课。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学科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也被作为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可分为2部分,一个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且被作为必修课;另一个是专业领域课,在此分离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的地方特色可设置不同的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开展拓展教育平台,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创新训练。加大开放程度,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生物技术专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很好地融为一体。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3],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抓好各种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并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从广义而言,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包括教材选用和教材编写2个方面[4],在新形势下,从知识内容上看,应当是时代性与适应性相结合[5]。针对农科类高等院校教材建设首先应注重教材的选用,教材应适应时展的需求,坚持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使受教育者有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感性知识,丰富基础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材编写的重点应体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注重特色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农科类院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在市场中没有或很少有教材,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上又往往是农科类的优势,能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特色课程教材编写。因此,地方高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为了搞好教学,教师要选用辅助教材、参考教材或编写补充讲义,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造就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营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注意培养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注意在相对薄弱的学科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注重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注意选拔学科带头人,为学科的梯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日益完善,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实验教学内容中,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强调充分发挥学科支撑作用,将科研成果、产品生产工艺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提高基础型实验教学水平;设计综合型实验模块,将科研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实验教学;并依托实验教学研究平台,建立学生创新研究基地,为学生营造生命科学研究的氛围,达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创新性研究实验,也可参加教师的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开设的实验项目可以是科研与生产的转化、以拓宽知识面,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开设以下实验课程:一是基础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设置基础实验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综合运用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将原来分割过细、内容重复的专业实验课有机地整合,分别围绕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组织实验内容,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供学生自主选修。二是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6-7]。支持和鼓励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研究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毕业论文或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将企业生产与技术革新中出现和涉及的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使学生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完成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1] 彭雷清.高等院校名牌专业建设探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4):59-63.
[2] 潘勋,周海梦.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学研究,2003(2):27-29.
[3] 吕小艳.提高高校教材选用质量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32):93-97.
[4] 陈秀玲,黄淑坚.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9):60-62.
[5] 赵正铭.高师成教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构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7-30.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能力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现如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迅速。生命科学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模式单一化的弊端日益突显出来。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开展的实验课仅仅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和手段,虽然这可以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相衔接,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安排的验证性实验以教科书中的理论为主,往往忽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连贯性,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第二,传统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学生完全是被动地进行实验,只会按部就班地依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来进行实验。这种如同按方抓药般进行的实验让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技能的锻炼,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培养效率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三,实验内容重复老套,各门实验课程在实验课上自成体系,各课程实验性质和内容相似。第四,学生数量多,课程安排时间紧张,实验仪器设备、师资、实验空间、经费等教学资源配置无法充分利用。可见,面对当前实践教学的不足,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实践教学课程由开始的单一封闭的验证性实验逐步朝着多元开放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方向转变,但是如何使各学科间紧密衔接,利用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和关联学科,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原基础上建立更具开放性的管理模式,这已经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开放性多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应聚焦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当前实践教学课程中综合性实验突显出来的问题,应打破实践教学原有的局限性,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实验管理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在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开放性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理论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建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专业实验室应当整合各项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将实验室综合研究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以科研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监督指导实践教学的设计及实践,打造更具凝聚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传统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随着各学科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及科研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逐步自成体系,但是这也使得各项实验资源的利用及其优化配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给学生实验技术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在生命科学多学科实践教学改革中,应以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相关课程的实验为主,穿插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知识,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H操作相结合,遵循实验内容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设置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三者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此外,还应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到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不同,验证性实验已逐步成为学生基本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验证性实验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相应地安排一些基础性实验,其主要开设在大二阶段。其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达到巩固课堂科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并使学生熟悉各类常规实验仪器设备的科学操作,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也应当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熟悉实验流程的学习习惯,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及时准确地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对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及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等能力,为学生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门对众多科学理论知识及科研技巧进一步学习、理解、掌握的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学习涉及各科理论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各类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课程作为一个熔炉能将科学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操作熔铸在一起,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在连贯的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在整个综合性实验课程中,导师只是扮演监督指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自主独立地通过具体实践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主体。这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是评价各个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高度融合的时代,特别在21世纪的生物学世纪,生物科学高速发展,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尤为迅速。那么,怎样在这种学科交叉背景下,建立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当前生物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实际教学中,要明确培养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方向在哪里?前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的一句话道出天机,他指出:“下一次划时代的创新来自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及工程学领域的大融合。”当然,他说的比较概括,具体对生物学来讲应该是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生物信息学相关学科,与物理学结合的生物物理学相关学科、与材料学结合的生物材料、生物仿真、生物电子等相关学科,这些学科应该在选修课程中体现。当然,加大交叉学科选修课的比例并不意味着忽视专业课,要求进行专业课有机融合。特别是许多专业课的生物基础知识部分是重合或相似的,这部分课时可以集中到一门课中,其他课中可不再重复讲授。只有让学生了解当前更多前沿学科,多与能源、材料、机械、信息等理工学科交叉,才能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专业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当前,许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已经在非生物技术理工科专业中开设生物技术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都为非生物学专业开设了一门或数门生物学课程。作为生物技术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以体现其创新人才的培养。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对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往往不仅涉及一门学科知识,而是多门学科综合的问题。这就要求生物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在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从而在实际实践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中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内容要兼顾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现同其他学科间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融合应用。以生物技术为主,把不同学科相关内容整合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融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生物技术相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团队的构成上,兼顾不同教师的专长和研究方向进行队伍构建,可以邀请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环境等学科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优先设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交叉学科实验研究项目,以科研课题带动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当然,强调与生物技术相关交叉学科是建立在生物技术本专业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不能因为交叉而弱化生物技术专业的主体地位。
近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转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新能力强弱。最近国家在不同层面上鼓励创新创业,对于国家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产业更需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大学生正是接纳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要为他们播下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种子,将使其受益终身,也是对国家支持教育的最大回报。要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交叉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立足创新思维的八个特征,即独立性、敏感性、想象性、联动性、多向性、跳跃性、顿悟性、逻辑性。这八条里面的“联动性、多向性、跳跃性”本身就体现了多学科多知识的融合交叉。为培养学生的多学科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学中对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或经典实验,挖掘其中多学科背景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通过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3.注重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参加实践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主动查阅生物技术专业以外的与实践课题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
国家经济转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都需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学科交叉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有紧跟时代和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步伐,建立立足本专业、注重学科交叉、主动寻求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充分体现生物技术专业新兴学科的优势,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1]薛勇.生物交叉学科复合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2,10:227.
[2]吴磊.知识多元化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S1:81-83.
从2012年开始举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通过5届竞赛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对《兽医外科手术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临床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检验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2012年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在此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了教学竞赛项目。从2012年开始,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唯一的竞赛项目,连续5年入选校级年度学科竞赛项目,并得到重点资助。
1.实习效率底下。目前兽医学生实习模式以各个科室轮转为主,但是目前实习实践相对较短,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2]。另外,由于动物医院和宠物医院缺少专门的实习带队教师,而医院的专职医生忙于接诊,能花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时间非常有限,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效果。
2.学生主动学习性差。目前国内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实习大多安排在其最后一个学年,受到学生考研和求职的影响较大,学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考研复习或参加各种招聘和面试中,无法集中精力参与临床实习。且随着兽医诊疗大环境的影响,减少了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操作的机会,降低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3.重理论讲授,轻技能操作。现阶段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评价仍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系统、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跟踪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且在“分数决定一切”的作用下,教师往往在理论教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实践教学往往不够重视,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竞赛的组织、培训等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及学院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与者,发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惠及学生人数有限。每年在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前,都会组织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而且确实对参赛选手的临床技能提高有帮助,但是对于其他未参赛的同学而言则没有任何帮助。竞赛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赛前培训变成了对参赛选手的额外教学,这有悖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2.参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条件的限制,每次大赛仅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参赛要求,所以在很多班级出现了“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参赛名单。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相互的配合不熟练,直接影响了竞赛效果。并且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忙于学习等其他事情,不能参加比赛。因此,如果吸引优秀的学生参加比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教师缺乏积极性。由于竞赛经费有限,所以培训教师的培训费很少,致使教师缺乏积极性。这不但会影响到竞赛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竞赛的重视程度。此外,由于举办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需要学校及学院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但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致使在其他部门的老师缺乏积极性,也直接影响了竞赛的成功举办。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真分析了在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的现状,并与学校及学院的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从制度和经费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
1.完善竞赛的相关制度。通过与学院和学校的沟通,将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定为每年一度的常规赛事,教务处和?W院每年准备专门的经费预算。因为已变成常规赛事,所以学生对《兽医外科手术学》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此外,因为已变成常规赛事,所以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所以也促使教师将更好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使全体学生收益。
2.改革选拔方式,吸引优秀学生参赛。在学生培训方面,改变过去只有少部分学生收益的弊端,把全体学生均作为参赛候选人,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各人情况进行自由组队,每队四人,在班级内部进行技能比拼。每班选拔2只队伍进入最后的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对每只参赛队伍均有一定的奖励,并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评定奖学金、就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临床技能,而且能吸引优秀学生参赛,从而扩大竞赛影响,提高竞赛成绩。
3.完善教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把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纳入实践教学的工作中,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和教师的考核挂钩。并且对于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并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优秀教师评选时予以优先考虑。因此,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更好的投入到技能大赛的组织和培训工作中。
1.有利于规范化操作。在实践教学中,由于不同的任课教师操作标准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通过参加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以及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任课教师制定了相对统一的操作标准。并且根据此操作标准,进行教学和技能大赛培训工作,纠正了任课教师以往的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了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的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加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通过竞赛,使学生了解熟练的操作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到临床实践中。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兽医外科手术技能大赛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考核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也是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并且通过外科手术技能大赛所获得的经眼与教训,找出教学的薄弱环节。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形成了一支临床教学基本功扎实、临床操作规范准确、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