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4-03-27 13:06:03 | 浏览:
2024年3月24日,全国绿色防控创新技术交流会暨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报告发布会在成都市蒲江县顺利召开,会上政府部门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农业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探讨绿色防控创新技术及生物农药的应用推广,并见证了中国生物农药行业白皮书的发布。
会后,36氪来到大会承办方,位于蒲江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成都新朝阳”)参观,对话「成都新朝阳」董事长何其明。
「成都新朝阳」成立于1999年,持续专注绿色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聚焦以作物全程健康植保为导向的科研体系建设和生物技术研发。何其明表示:“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沉淀,新朝阳已经形成了生物农药、生物植调剂、土壤修复、生物刺激素和‘零农残’全程生物集成技术、农业低碳技术六大核心生物技术,这也是「成都新朝阳」的‘六张名片’。”
今年,「成都新朝阳」牵头申报的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新机制和新功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立项;产品“天然芸苔素-14-羟基芸苔素甾醇(母药、制剂)”入选首批“成都工业精品”名单。
当下,中国的农药产业直面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那就是生物农药。何其明介绍,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化学农药方面的创新基本上都是欧洲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而国内绝大多数化学农药都是仿制药化合物,从生物农药创新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一些技术创新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同一个起跑线,这是中国农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大机会点。
从政策角度来说,2015年即开展“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2022年底又进一步提出“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目标到2025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5%。何其明认为,这个是一个全球趋势,政策方面是与国际接轨的,对于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来说当然是一个利好。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就以「成都新朝阳」产品“天然芸苔素-14-羟基芸苔素甾醇(母药、制剂)”为例,该产品是创新性运用生物酶解萃取技术首次发现天然高活性芸苔素化合物,综合活性更强,使用浓度极低(ppb级),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柑橘等作物,为农作物抗逆和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应用角度来讲,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所以农业方面,用生物技术去替代化学技术的需求同样很强劲。农户是非常看重效果的,对科技含量高、效果好、安全的产品有相当的辨识度,这是检验产品质量的关键。
多年以来,“农药”的使用一直存在舆论风波,妖魔化“农药”的说辞长期存在,何其明告诉36氪,农业的根本,在于种子、肥、药、园艺技术,这些都是农业的基础,缺一不可,没有农药,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病虫害发生之后会束手无策,一些农产品打出“零农药、零用肥”实际上是误导消费者的宣传手段。
但大众担心的问题也并非不存在,要辩证地看待“农药”。能够获批生产销售的农药一定经过了严格的审查,何其明说,到了应用环节,部分化学农药易产生抗性,一旦没有更先进的产品及时问世,基于抗药性原因,原本使用一份即可生效的药物在后期需要使用二份甚至四份、八份才能生效,到了加倍使用的时候,农药就不一定安全了,这就与科技创新密切关联,在农业领域,植保、农药等方面目前还是有“卡脖子”风险。
“药是安全的,过度或不合理用药是不安全的。”据Phillips McDougall统计,研发一个新化学农药的成本需要2.86亿美元,筛选16万个化合物,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基于农药研发难度提高,近年来全球农药新化合物上市量在逐渐减少。然而,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超过了新药剂的开发速度,这意味着只能把原有的农药继续用下去,随后就会出现抗药性,会出现加倍使用造成的风险。
“其实这些舆论的声音折射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同时消费者需要口感好体型大又漂亮的产品,这造成了种植端、销售端的一些策略的扭曲,消费端的监管力度加大,会倒推种植端越来越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的声音其实是好的,也提醒我们要做好科技创新。”
谈到科技创新,何其明自豪道:“我们「成都新朝阳」在产学研结合及成果转化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例子。”
据悉,近30年时间里,与「成都新朝阳」合作的院校累计有 40 家以上,何其明说,无论是与科研团队合作、个人合作,还是学校官方的合作,绝大多数都是收获颇丰的。靠销售获得利润而生存的企业做研发当然非常注重应用,「成都新朝阳」已经建立了一套跟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机制,把消费端的需求总结出来,归纳到确定的技术方向,再把它拆分到不同的专业院校、专业的科研团队,各自发挥长处,长此以往,形成了成熟的模式,技术更好、市场接受性更高,在利益分配方面,科研机构的获利也就越高,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化科研体系。
成都市蒲江县的丑柑、猕猴桃、爱媛橙等产品名声在外,已经获得了“农业”宣传名片,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又是成都建圈强链版图中的一大组成部分,何其明说,他是蒲江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成都新朝阳」也一直扎根在蒲江,与蒲江,与成都紧密连结,在企业发展方面获得了诸多助力。
「成都新朝阳」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了一定的税收优惠。除此之外,蒲江县、成都市在人才方面给予「成都新朝阳」相当大的支持,公司内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博士都拿到了“蓉漂计划”“天府峨眉计划”的相应补贴,三年补贴总金额合计高达数百万元,得益于这样的人才补贴力度,科技人才安居乐业,企业的科研越做越好。
36氪了解到,「成都新朝阳」目前在原料、设备方面暂无制约因素。原料方面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合成生物等技术手段来获取,无需通过额外种植来获取,不会挤占农林土地空间,如果未来大量扩产,企业也已经在着手准备应对方式。
发展难题并非没有,从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来看,「成都新朝阳」希望能与政府端协力,做好生物农药的推广工作,让大家都知道生物农药的优势。何其明介绍,目前,化学农药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与认知,大家更习惯于去应用传统产品,生物农药是什么,如何使用,大众的认知需要政府的引领。
何其明表示,中国目前的生物农药市场还不算成熟,却有一个巨大的前景空间,再经过一个周期的发展,像「成都新朝阳」这样的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他希望目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初创企业都能尽快发力,形成差异化的成熟产品,共同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引领着农业向着更加绿色、高效生物科技、可持续的方向迈进。